"奇遇"产品经理谈弹性社交中的“社交因子”

奇遇 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弹性社交产品,你可以即时的了解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热点话题、轻松的去“勾搭”周边那些有趣、好玩和有想法的陌生人。

奇遇 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弹性社交产品,你可以即时的了解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热点话题、轻松的去“勾搭”周边那些有趣、好玩和有想法的陌生人。区别于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陌生人交友软件,奇遇对 SoLoMo 概念中的“S”和“L”可能诠释的更多、更贴近。用户启动程序后的每一次行为、发布的每一条动态信息,都将依附有一个经纬度数值,并且以此为“社交因子”去动态和灵活的组织彼此的社交关系链,并在此基础上控制一个普通用户收听到消息的方圆和范围。

在决定介绍这款产品之前,我犹豫了再三,到底以何种身份去写这篇文章,分享网络2.0的作者?还是奇遇的产品经理。在过去三个月时间里面,我将绝大多数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这款产品的开发上,我希望能够通过切身的实践去验证一个趋势和观点的准确性——首先,用户不再那么注重个人隐私,松散和灵活的社交模型会最终突破现有的关系链,成为继 Facebook 和 Twitter 之后一种全新的社交模式;其次,这种灵动的社交模型具备比传统SNS更顽强的生命力,它会试图突破人们曾经在这个模型下建立起来的、已经牢固的关系链,来重构新的关系网络,然后继续将这个“突破”和“重构”的过程像细胞分裂、病毒传播一样永无止境的蔓延下去!

如何让用户彼此的关系变得松散却又不失凌乱和无组织,在上周末ifanr举办的一次活动上,我在新单位第一次提出了“社交因子”的概念:那个曾经因为 Color 而名声大噪的“弹性社交”,喧嚣和浮华过后,在我看来,它并非那么完全的稍纵即逝而没有留下半点痕迹;起码,在我眼中,“社交因子”的总结就是后 Color 时代 Nguyen 留给我们这帮子人最大的一笔财富,而“社交因子”之于“弹性社交”的存在就好比,藕断丝连中的丝状物、离散物质间的万有引力等等。回归到PM设计的环节中,验证这样子的过程和结果同样让我兴奋:我们惊讶的发现,一个相对(Facebook)松散的单向的社交模型(Twitter)必须通过Block的方式去平衡这种关系网络的存在,而一个比Twitter更离奇松散的社交模型则必须通过隐性的“社交因子”去维系这一切看似凌乱和无组织的关系链。

这个因子未必是地理位置,也有可能是话题,是兴趣或者其他尚未被探索出来的东西等等等等。这也就可以轻松理解这篇文章的标题,《奇遇: 基于地理位置的弹性社交》,是的,在我眼里,弹性社交不等同于地理位置,但是地理位置却是这个阶段我们能够轻松联想和实践的一个“社交因子”。而我们希望在后面的摸索过程中不断的发掘出更多的社交因子,让其变得更为灵动和有趣!

Copyright Liukaiweb.Com Rights Reserved.

 渝ICP备2021008408号-5